2025年7月6日至10日,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温州鼓韵实践队深入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该团队通过观摩经典演出、亲身学习乐器演奏、深度访谈代表性传承人等方式,系统调研了这一以独特瑞安方言和牛筋琴等乐器为灵魂的古老曲艺形式的艺术魅力,并直面其在方言壁垒、传承断层、市场萎缩等挑战下的生存与发展困境。
探源:古韵今声里的历史回响
2025年7月6日上午,温州瑞安非遗馆内光影流转。浙江传媒学院温州鼓韵实践队的队员们屏息凝神,目光聚焦于玻璃展柜中静卧的牛筋琴、三粒板和扁鼓。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乐器,无声地诉说着温州鼓词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与艺术脉络。一场探寻这项国家级非遗前世今生与当代命运的实践之旅,在古老方言的韵律中正式开启。
当日下午,瑞安鼓词馆内座无虚席。著名鼓词艺人徐少华正在倾情演绎传统长篇曲目《五虎平西》。牛筋琴奏出低沉浑厚的音调,三粒板敲击出清脆跳跃的节奏,扁鼓则带来沉稳有力的底韵——三种乐器交织,流淌出温州方言特有的韵律之美。实践队员们沉浸其中,直至黄昏演出结束方不舍离去。温州方言素有“十里不同音”之说,而鼓词则以瑞安城关方言为标准音,配合其独有的15韵辙和精微的声调变化。实践队员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方言体系与普通话存在精妙的对应关系,让他们惊叹于乡音所承载的丰富语言艺术宝藏。其中,牛筋琴作为温州独有的乐器,其由牛筋弦、梧桐木板等材料制成的特殊构造,为鼓词赋予了无可替代的声韵特质。
鼓词艺人徐少华在瑞安鼓词馆表演经典曲目《五虎平西》。胡建琪 摄
执板学琴:方寸之间悟传承之艰
7月7日,实践队员们迎来了极具挑战性的体验环节——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良福的指导下,学习执牛筋琴、击三粒板。看似简单的乐器,到了初学者手中却显得格外“不听话”。鼓敲难以控制力道,三粒板的节奏配合更是手忙脚乱。更困难的是学唱环节,短短几句唱词,不仅要准确记忆瑞安方言的特殊发音,更要把握唱腔的婉转起伏。“手腕要放松,但指尖要有力,”黄良福老师耐心地纠正着队员们的动作,“感觉琴弦和鼓敲的震动,声音是从丹田发出来的,不是喉咙。”
著名鼓词表演艺术家陈春兰在随后的采访中,道出了这门艺术背后的艰辛。“唱‘大词’(即演唱有佛、道教色彩的曲目,以娘娘词为主)尤其考验人,需要大锣大鼓配合,唱到武打激烈处演员得站起来表演。连唱七天七夜是常事,对体力的消耗非常大。”她详细解释道,专业的鼓词演唱必须运用全身共鸣,“气息从头顶贯通到丹田,这样声音才饱满持久。单靠喉咙喊,不仅累,而且不好听。”亲身体验的笨拙与大师描述的艰辛,让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舞台上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演绎,背后是经年累月近乎严苛的苦功。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良福(左一)指导浙江传媒学院实践队员学习演奏三粒板基础技法。胡建琪 摄
为了破解传承难题,陈春兰与黄良福在瑞安市职业中等专业教育集团学校合作创办了“陈春兰鼓词大师工作室”。这里既是传承基地,也面向学生开设兴趣班。工作室延续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已招收数十名学徒。“掌握基础的演唱和敲奏,几个月可以入门,”陈春兰说,“但要唱得好,唱得动人,那真是‘唱到老,学到老’。”在当下流行看提词器表演的环境中,陈春兰特别强调“记词”的硬功夫。“看词唱,眼神就飘了,表情也僵了,整个表演的神韵和艺术效果大打折扣。必须把词烂熟于心,才能全身心投入角色和情境。”
传承人陈春兰:市场、听众与坚守的变奏
在深入访谈中,陈春兰还向实践队描绘了温州鼓词行业的真实图景。
演出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分化。鼓词的主要受众集中在温州及周边懂温州话的区域,如丽水的温溪、青田,以及温州的苍南、乐清等地。顶尖艺人的档期通常排得满满当当,收入可观;普通艺人一场演出的报酬大约在五六千元。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搭台、搬运沉重道具(如牛筋琴、扁鼓等乐器)非常麻烦,艺人们对报酬相对较低的小型日常演出兴趣索然,导致这类演出场次大幅减少。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词”市场,特别是围绕陈十四信俗的“娘娘词”。“大词”演出通常在寺庙或宫观进行,酬劳丰厚且听众爆满,因此成为众多艺人(尤其是名家)的首选。
谈及听众结构,陈春兰坦言目前仍以老年人为主,但她对此并不悲观:“乡音是根,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老了,也会喜欢上它。”她还特别提到一个重要的传播渠道:海外华侨。“很多侨胞通过寄送的VCD、U盘,或者现在看网络直播来听鼓词,解思乡之情。”对于传承,陈春兰指出一个关键矛盾:“其实学精了鼓词,收入是很好的。优秀的年轻艺人,一年挣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是可能的。但最大的障碍是,现在很多家长和社会观念,还不太理解、不认可这个行业。”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春兰在接受浙江传媒学院实践队员采访前的表演。胡建琪 摄
在艺术本体方面,创新与坚守并存。陈春兰介绍,在舞美、道具、服装方面,尤其是“大词”演出,进行了一些现代化的更新,使其更具观赏性。然而,鼓词的核心灵魂——牛筋琴和温州方言(特别是瑞安方言的十五韵辙)——则必须严格保持原汁原味。“唱腔的韵味、表演的火候,靠的是艺人平时的积累和在舞台上的即兴发挥,这是录音录像很难完全捕捉的。”她斩钉截铁地强调:“鼓词绝对不能用普通话唱。一旦脱离温州方言独特的韵辙和声调,它的韵味就彻底没了,就不是温州鼓词了。”
创作大家凌康君:笔耕不辍下的深重忧思
7月8日,实践队拜访了年逾古稀的温州鼓词创作大家凌康君先生。在他堆满书籍和手稿的书房里,凌老回顾了自己与鼓词结缘的一生:少年辍学考入曲艺班;在艰苦劳作间隙于山野间高声背诵唱词;用三年时间悉心记录、揣摩恩师的唱腔精髓;“文革”时期被迫中断,转行办厂却始终心系鼓词;以及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付出的六年艰辛努力。这些经历,是曲艺传承人“一生择一事”执着精神的最佳注脚。
鼓词创作大家凌康君先生在其书房接受浙江传媒学院实践队采访。胡建琪 摄
谈起创作,凌老眼中闪烁着光芒。他饶有兴致地分享了代表作《老伯送花》的创作故事:灵感源于路过花店的偶然观察;作品在省级初评时曾遇冷;后经点拨,巧妙化用流行歌词“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的意境进行反复打磨,最终作品脱颖而出,荣获国家级大奖。凌康君强调,鼓词创作绝非简单的好人好事报道,“必须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戏剧矛盾集中,要有艺术感染力。”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创作,为政府部门创作了多部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如歌颂基层干部的《山村好干部》,倡导性别平等的《维护妇女权益》等。同时,他也致力于改编《再生缘》等文学经典,注重在通俗曲艺中融入深刻的文化内涵。
然而,面对未来,凌康君的忧虑溢于言表。首当其冲的是方言壁垒。 “温州话‘十里不同音’,别说外地游客,就是温州不同区县的人,听纯正的瑞安鼓词都可能吃力。这就像一堵无形的墙,把很多潜在听众挡在了外面。”他无奈地说。校园传承的效果也令人担忧。 “小学里开兴趣班,孩子学个短期,觉得新鲜好玩。但一上中学,课业压力大了,基本就丢开了。大学里倒是有学生表示兴趣,但真正能沉下心来学,有天赋,又能顶住现实压力把传承当事业做的,凤毛麟角。” 对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凌老认为存在形式化倾向,缺乏有效的跟踪、评估和反馈机制。这些沉甸甸的问题,萦绕在实践队员们心头:在快节奏、多元化的当代社会,温州鼓词这条流淌了数百年的艺术之河,如何才能持续奔涌,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寻根与启程:微光中的探索
短短五天的瑞安之行,浙江传媒学院温州鼓韵实践队的队员们穿梭于非遗馆的史料文献与传承人的鲜活记忆之间,深切触摸着温州鼓词温热的艺术脉搏。凌康君、陈春兰、黄良福等前辈艺人“一生择一事”的纯粹坚守令他们动容,而方言的天然局限、传承链条的脆弱、市场生态的变化以及扶持机制的不足等严峻挑战,也让他们有了更清醒的认知。
浙江传媒学院实践队员在温州瑞安非遗馆的合照
温州鼓词的生命力深深植根于浙南的乡土与方言之中。它的未来,既需要坚守其方言和乐器的核心特色这一本源,也迫切需要在传播方式、内容呈现、受众培养等方面探索创新路径。当年轻学子在黄良福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略显生涩却又无比认真地敲响第一声清脆的三粒板时,那声响仿佛是一个信号——青年一代的主动靠近、真诚理解与勇于实践,或许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关键钥匙,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得以跨越时间的沟壑,薪火相传,使未来的聆听依然成为可能。
据悉,此次实地调研结束后,浙江传媒学院温州鼓韵实践队将系统整理丰富的访谈记录、影像资料和调研心得。团队计划与陈春兰、黄良福等传承人合作,尝试策划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鼓词创新小节目,以吸引更广泛的年轻群体。同时,他们也将把此次深度访谈的内容整理成文,积极向相关文化刊物或高校学术平台投稿,力求从青年视角为温州鼓词的传播与传承困境发声,并探索其在新时代的更多可能性。这些行动,正是实践队员们对传承人殷切期待与深重忧虑的切实回应。
浙江传媒学院温州鼓韵实践队
文稿撰写:王钰淇 余瑞冰
指导教师:朱文斌 黄义枢
供图:胡建琪
排版:倪聿竺
2025年7月17日